第五章  重建主義與教育

l  前言

重建主義中包含之兩個主要假設:

(1)社會需要重建或變革

(2)社會變革包含教育的重建、重建社會時教育的使用。

      每個年代都有所要求立即性、必要性的變革。重建主義者贊同變革的態度,鼓勵個體嘗試將生活變得比過去更好。

       特別是人們正面一些種族、貧窮、戰爭等問題,正要求對現存宗教、與哲學價值體系進行立即性重建。

      人們想適當處理這些問題的話,只有發展出一種系統性觀點,稱之為重建主義

l  重建主義的歷史背景

        重建主義曾以多種形式在歷史中存在。柏拉圖他概述了(理想國)的計畫,其中教育將成為新的且最佳的社會建築材料。他的提議遠離希臘人風俗,如兩性平等、共有制的孩童養育,及將統馭交付哲王。

        在(法律篇)(THE LAWS)中,設想出時代利益的需索將受到禁止、獲利有所限制,人類如摯友般共同生活。

 

         斯多葛派的哲學家,他們對世界的關注,提倡著一種重建主義的理想。

         奧立略(Marcus Aurelious),認為他是世界公民,而非羅馬的。此概念是重建主義者今日表達在縮小國家主義者的狂熱及沙文主義中。

         奧古斯丁鼓吹的改革,以帶來一個理想基督教國度。他在【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所召喚的改革,是為了人類靈魂而非物質存有,但也有分派到物質世界的。

         20世紀時,布拉梅爾德(Theodore Brameld)說:奧古斯丁提出了數個烏托邦哲學家努力回答的難題,如歷史是否鼓勵人們相信他們的理想目標以加以達成。摩爾(Thomas More)、康帕內拉(Thomas Campanella)、等基督教烏托邦作家也提倡我們能夠加以從事的事物,使國家能夠符合基督教思考。

       18世紀與19世紀烏托邦社會主義的作品,如聖西門(Saint Simon)、傅利葉(Fourier)、 巴貝夫(Babeuf),通過不同形式的社會主義發展,來擁護重建主義的理想。

       歐文(Owen)、貝拉米(Bellamy)受工業革命影響,看到科技的使用並不單是為了財富生產,也為了改善整個世界的人類

       正是馬克思,責難由工業系統去人性化對工人所造成的傷害,構想出深植於國際共產主義的重建世界。

       馬克思他強烈反對不切實際的哲學思考,相信教育不應是一件象牙塔的事,而是改變世界的方法。在【論費爾巴哈】(Theses on Feuerbach)書中,馬克思:「哲學家不過是對世界不同地加以詮釋;然而重點在於將它加以改變。」

       馬克思層鑽研黑格爾,但黑格爾以理想主義來看宇宙驗證運動之處,馬克思卻以經濟力量的衝突來加以觀看。這些力量今日通過工人與資本主義系統的對立來展現。

       教育已被用來作為一種為持現狀的方法,因為他支持統治階級或布爾喬亞的利益。馬克斯相信教育也可能顛覆這些利益,並交由無產階級控制。他相信在那時,國家權力開始凋謝,最終由人們統治來取代。

      

      

       根據馬克思,教育已是一種暗中危害的裝置,用來灌輸人們接受並支持金錢上利益之態度與觀點。雖金錢看似中性,但勞工卻被剝奪自由來交換為了金錢的工作與生產。工人是被系統剝削的,因他們以生產力交換金錢的象徵價值,被加以占用。

       教育是一種使用鼓勵屈從與馴服的正式與不正式或「潛在的」課程,藉由提倡來確立統治階級利益的一種手段。上述通過交由權威菁英來控制學校以學科次序來控制學生。

     教科書受審查,當教科書挑戰了經濟與政府,及其他敏感議題時,教師通常以不知不覺的方式提倡傳統偏差、態度與實踐,學生也透過同儕壓力彼此控制。

      正因為教育可能奴役人民,也可能解放人民,假如被適當理解的話。如此將意味著顛覆目前經濟系統,並構組一種新的教育,提高經濟控制的社會意識,能讓每個人成為目的而非手段。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戰將人們思考從樂觀圖像轉離,造成如赫胥黎(Aldous Huexley)【美麗新世界】和歐威爾【1984

    的敵托邦,但樂觀主義仍存在,諸如羅素,其【社會重建的原則】就列出避免大屠殺戰爭的步驟。今日,不同群體倡議著改變世界與消滅種族主義、貧窮與戰爭的方式。有些人擁護制約或「行為動力」(如斯金納的【桃源二村】)的使用,促進科技技巧來造就生活中重要的改變。在【超越自由與尊嚴】書中,斯金納認為人們不足以負傳統意義上的自由,他們須堅決建造根植於行為科技上的新社會秩序。

 

        當檢驗從柏拉圖到斯金納時,我們會發現許多烏托邦建議教育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根本工具。如:柏拉圖將教育思考成良善社會的必要要件;馬克思將之看成,幫助無產階級發展出社會意識的方法;基督教作家將教育當作是一種反覆灌輸宗教信仰與理想的手段;而現代科技專家將之看成促進科技變革,提供個人生活在一個進步科技社會中所需的技巧。在【桃源二村】,斯金納描寫一個高度訓練的技術員、工程師、藝術家與農學家,他們受教育或制約到高階的精通地步。這是來自浪漫主義遺產的遙遠呼喚:梭羅、盧梭等人的作品也都希望通過教育來寄望社會改革。

       在美國,有些人將教育看成社會改革工具,如Mann與杜威。杜威將教育看成改變個人與社會的工具,尤其在1920~30年間,他的哲學等於激進的社會改革。杜威的實用主義被連結到一種對絕對物的拒斥,及對相對主義的接納,令許多認為教育注定帶美國社會沉淪的人怨恨不已。雖然杜威的哲學等同溫和的進步主義,在其高峰他卻被同於激進主義。

       現代的重建主義基本上是實用主義,極大受惠於杜威。重建主義提倡科學方法、問題解決、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然而,重建主義者卻與實用主義者在應該如何使用實用主義上大相逕庭。雖實用主義者擁護持續變革,及對人們與社會問題往前看,但卻(在許多自稱是進步主義者手中)變成讓人們對社會加以適應而非改變。能解釋這種態度是,因為在1990年早期來到美國的移民,對於語言與風俗需加以適應,以讓他們更能帶入美國社會主流。但重建主義者不相信這是教育應負擔的首要角色。從重建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教育是充當立即與持續改變的工具。

      杜威也被詮釋為將教育看成是一種造就演化的方法,對立於革命、朝向社會變革的進步。他設想將這些變革,發生在演化的民主社會中,而不是通過許多重建主義者視為是必然的大規範革命變革。

       有些實用主義者支持在一個社會的現存框架上處理問題的想法,許多重建主義者堅持,雖對某些問題可能合理,但通常有必要走出當代價值系統的普遍束縛,才能從嶄新而沒傳統限制的觀點來看問題。

     烏托邦作家已指出,許多社會重大問題,沒有在社會結構上加以改變,是不可能解決的。許多烏托幫主義者與重建主義者(杜威本身)相信,有些人視為是邪惡的事,部分是來自他們給予信任的機構,而我們不能奢望中止這些邪惡,若沒有根本性變革的話。

      許多人感到困惑,當他們聽到蘇格拉底,【雅典的牛虻】,選擇面對死亡不反對當時雅典的律法。

有些實用主義者質疑,實用主義者似乎已接受蘇格拉底的妥協:實用主義者頌揚改變,但不以疏離那些需要被逐漸說服,以接受通過已建立的民主機構有秩序與系統性運動的人為代價,舉例來說,杜威不樂意去提倡比社會本身能夠進步得更快的教育。

      重建主義者堅稱,現代個體可能沒有籌碼如此延宕。因此,重建主義有其哲學系統與哲學家的根源,但企圖比他的前驅者更激進的方向來努力。

l  重建主義到底是什麼?

l  它並不是一個具有完整哲學體質的哲學,嚴格說起來甚至不能說它是一門哲學~

l  主導重建主義的人們都不是些哲學家,而是教育和社會中的行為學者,他們的著眼點是:社會和文化的條件如何改造可以讓全人類更快樂

l  康茲

l  美國的莊腳人,因為跑去蘇聯留學,學會了批鬥精神,回來寫了本書叫《學校可有膽建構一個新社會秩序?》

l  美國的現況:經濟大蕭條

l  康茲要開始來批鬥(嘴砲)美國社會了~

l  康茲

l  康:進步主義已經過時了、再也不進步了,你們現在只是上流中產階級的走狗而已啦!!

l  回應:你這個蘇聯(共產主義)的同情者=  =

l  康:學校應該要為社會的進步負起責任!將革命的火種種到學生的心裡吧!

l  回應:學校只是被控制的小機構而已,別為難我們咩,這樣很難做人的。

l  布拉梅德

l  布拉梅德對於重建主義作為一個哲學的貢獻比較多,因為他幫忙補充了很多東西進去。

l  重建主義是危機哲學:毀滅 or 救贖

l  放棄國家主義,以重建主義邁向世界大同、一桶人類(他的出生年份是1904~1987)

l  布拉梅德

l  P先生:漸進工程 V.S. 烏托邦途徑(~其實P先生本身比較偏愛漸進工程喔~)

l  布拉梅德認為兩者可合而為一,不過其實烏托邦雖然不是絕對答案、也不能說它錯!反正心意(良、善)到了就好~

l  不知道他是和P先生有過節還是偏袒烏托邦主義,因為他馬上就指出漸進工程的問題所在了:解決問題=製造新問題。

l  不過布拉梅德本身堅稱自己不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子才是對的。

l  布拉梅德

l  布:我支持、認同科學和科技進步,但是科學和科技也應該被檢討!

l  è人道的使用è透過教育養成這種精神

l  未來導向並且是樂觀主義è不保證,只是說如果人類用更好的態度去面對,就可能會更好。

l  人名轟炸開始,大家抓穩了!!

l  布拉梅德

l  A先生:激進改革者,在水牛城教導窮人團結以反抗失業

l  N先生:曾經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為消費者喉舌,期待私民變公民

l  F先生:測地線拱頂大好!巴克球萬歲!

l  M先生:我把我我得一切都放在城市裡了,然後那些王權機器去死~~~

l  T先生:大家別繳稅啦~反正都是政府拿去亂花(像是架LED),和我一起去隱居吧~我的學說甘地也說讚捏~……巴拉巴拉…..

l  S先生:抗拒肉品包裝工業!教育是一團亂!

[人名大轟炸結束,結束這一回合]

l  布拉梅德(到這裡已經和他完全沒關係了但是還是沒換小標題,嗯,好吧)

l  邁向世界大同、一捅人類()

l  綠色和平國際組織è需要有人幹髒活

l  世界法律基金會è世界律法

l  烏托邦式與未來主義式的思考:以一個沒有飢餓、衝突、非人道的世界為目標,努力前進就對了!

l  布拉梅德(後面還有八頁,然後確定是沒有小標題了)

l  TFL先生認為變革速度太恐怖了!讓現代人的小小的心就這樣被你擊碎了,像這樣,阿~~

l  經過第一波、第二波的衝擊,大家在第三波應該學習改變!這就叫作與世推移阿!

l  在家學習是一種新的可能性

l  對部落裡的人,沒意外的話嘛都是今天在過昨天的生活。


l  剛剛說的,改變超快的阿!阿學校是都在幹什麼?

l  所謂劍齒虎課程……教材更新了嗎?!

l  是開創明天的學校還是複製昨天的部落?

l  Z理論學校

l  Z理論+學校=Z理論學校

l  Z理論=重視團隊合作而非個人表現、公司期待員工是通才,在各部門輪調,以對整體運作有更深廣的了解、員工的升遷緩慢而按部就班、更注重長期僱傭關係、員工對公司有責任感

l  Z理論學校=(重視團隊合作而非個人表現、公司期待員工是通才,在各部門輪調,以對整體運作有更深廣的了解、員工的升遷緩慢而按部就班、更注重長期僱傭關係、員工對公司有責任感)+學校  得證

l  附註:這是一種重建主義

l  恆頓《如何在你原生土地上打生存》一書

l  打字與寫字、計算機和電腦與手算、創意寫作和拼字圖解、閱讀速度和語音

                         è學校果然可以有很多改變阿!

l  But!就是所謂的但是!人生最機車就是這個But

l  教育體系沒有嚴肅看待這樣的改變,隨便做做樣子敷衍了事,造成外行人對教育專業信心全無,紛紛要求改回原來填鴨體制。

l  世界未來學會:建立工作坊提供給教師去思考未來的教育方向,讓學生畢業之後不會發現自己學的其實都過時了。

l  延長教育從生到死:拜科技進步所賜,以後都用買嬰兒的方式好了,阿教育就交給24小時教育機構è挑戰傳統倫理道德

l  墨西哥的I先生認為社會是可以去學校的,反正人類也有過學校不流行的時候,現在只是比較夯而已。

l  十年後會怎樣?假如…會是如何…?自訂世界觀設定,練習創造力

l  C先生:找出方法統合宗教和科學。上帝在想辦法弄出智慧圈,並被沿用成地球村。

l  數學論中的混沌理論:人不只一直變,也不是那麼容易能深入了解內心世界;然而,也是人類依然用這些東西去描述看法。以定義去看球。結果變成用說不清楚的方式說明經楚了。就算統計方法一樣會有測不到的變因。

l  重建主義作為一種教育哲學

l  教育與人類危機

l  由教育重建主義學會提出的政策宣言,提出兩個基本目標:

  1. 民主地控制管理人類生活的決定
  2. 一種和平的世界社群
  3.  Ø 他們鼓勵領導者在學校與社區的實驗性教育方案上,運用重建主義價值觀。

l  教育重建主義認為

  1. 大多數的教育與社會改革途徑都是不適宜且過時的
  2. 由教育者提倡的漸進性改革是不為人們所等待的(特別是當人們的存在須依賴必須性的立即干涉 - 使社會更人性化與具生產性)
  3. 學校已經無法接受這個任務(教育原則)

      → 當電腦按下核子鍵時,學生將發現什麼學術概念

  1. 今日社會有三個不同意見的鬥爭:

l  (1)希望保留現況的人

l  (2)只想稍加改變的人

l  (3)巨大的變革是需要的

  1. 並非存在於美國,而是國際性危機,教育者和學校在這個必要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l  具有國家性與國際性角色的教育者如果要被加以檢驗的話,可以與重建主義者一起做結論:

  • Ø 對大多數的教育者而言,最差的狀況是與反對的力量相連結;最佳的狀況是僅是加以解放而已
  1. 大多數的教師出生於中產階級,就讀的學校教導傳統禮節態度來對待人生與社會
  2. 可以依先前建立的方式,持續教導先前建立的教材,但無法通達少數族群的教學、改變根本的態度、解決貧窮…,教育反而使這些問題永遠持續
  3. 以提供福利予華爾街的專業人士,也協助支持蓬勃的消費主義
  4. 人們忘記教育應該創造變革,但它同時也被用來維持現狀
  • Ø 對造就社會中真正變革的教育者來說,重建主義主張他們要變得更投入除他們自己的教室與學校之外的事物

l  康茲 :學校可有膽建構一個新社會秩序 ?(被挑戰)

  1. 教育者並非定位於從事基礎政治與經濟決定的社會之要點
  2. 康茲建議教師要投入教室以外政治議題,但從事者極少,有的也僅為了獲得個人所得或個人利益

l  有些重建主義的批判家認為教師不應該參與社會與政治活動

  1. 學校應該是中立的地方,教師可能因為扮演參與者的角色而失去客觀性
  2. 沙特 不存在中立的立場;不行動就是不履行行動
  3. 因教師審慎的不行動,代表著圍繞在我們周遭所有荒謬所要擔負的責任

l  島原

  1. 把中立性當作是解決困境的企圖是無效而過時的
  2. 學院與大學都在一個明顯的程度上受到政治性的影響,偶爾受經濟性利益的參雜
  3. 企業投資、政府政治優先、大學信託與畢業生出路
  • Ø 重建主義教育者傾向將自身想成激進的教育改革者,而非反動的保守主義者、膽小的溫和主義者或怯懦的自由主義者

l  過去數個世代中,逐漸增加教育者要求在教育目標與方法上的根本改變:

l  包含柯爾、克拉克、古德曼、尼爾、伊里奇、波斯曼

  1. 若缺乏社會結構中的根本變革,教育中的根本改變是不可能的
  2. 無法離開更廣大的社會改革,教育改革必須跟著社會改革
  3. 教育者必須扮演雙重角色;教育者與社會激進份子,這兩個角色是無法分開的,因為教育者必須能將在教室教授的事物加以實踐
  4. 所謂的成為一位公民,指向世界公民非國家公民
  5. 行使公民權意味著一個人不只是參與社會的一份子,也是一個人持續的追求更好的價值,以及終結社會的有害與低下面向

l  不必然要將之視與行動分離。知識應該導向行動,而行動應該釐清、調整與增加知識(僧侶)

  1. 缺發思考的行動可能導致有害的結果,但缺乏行動的思考並未能對自己多加辯護
  2. 教育者在人類事務的不涉入,已經程度的造成全世界人類面臨的問題
  3. 行動並非比觀念來的完美,但是可以讓一個人將觀念加以實踐

l  杜威:

l  將觀念加以實踐,能夠讓一個人在人類經驗的世界中加以評價,而通過接續的思想使它成為更好的觀點

l  學校的角色

  1. 學校是因為其組織化與特殊化的結構,才得以滿足需求,可以做得比其他機構更好
  2. 學校基本上是不變的,通過教育的相關性與可信賴性來讓社會更進步的觀念,只是讓需求變得與現狀更相關,或是使利益投資更具信賴
  3. 近年來學校經歷的改變,已使得課程更為開放、具彈性,且將導致必然的社會變革,只能被稱為具有希望的想法
  4. 今日教育最大的需求,是將學校以一種更廣大的觀點加以觀看,要具有效性,此運動必然是一個更激進的過程,尋求各事各樣的方法來改變現存的社會機構(含學校)
  5. 學校並非離開社會而是存在於社會中,且社會的重建並非通過學校而發生,而是藉以發生,要求願意通過行動的教育者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6. 要求一個學校機構免於傳統意識形態的框架,才能投射出新的目標與價值觀
  7. 人們能夠通過個人或社會努力來改變社會,不然就是古老的、行不通的與去人性化的系統與價值觀永存下去
  8. 當科技已經成為人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教育很慢才處理到這樣的變化
  9. 在社會及學校中目標設定的問題是最重要的,以一個道德脈絡來看待我們所有的行動,人們從事的每一件事都對未來產生影響
  10. 學校教育必須被引導到替所有人造就更好的社會性結果之目標上頭

l  伊里奇:

  1. 學校對寄生的利益予以准許與擔保,對社會想像方面抱持獨占權,通過他們授予學位的權利來控制所謂價值的標準
  2. 應從事的是將學習與教學分離,創造出一種植於自我動機導向與學習者和世界之間的新連結型態教育
  3. 教育機構已經太過操弄,需要的是一種「歡樂」的教育系統,不是提倡篩選控制,而是通過協助學習者為他們自身安排教育的教育通路,提供學習者資源,並認同享分享新知的人,並連結到想學習的人
  4. 去學校教育化將成為解放教育的途徑,提倡知識與技巧的共享,解放個人進取心,將個人從機構性宰制中加以解放

l  傅雷葉:

  1. 理想的教育師是受教者理想的朋友
  2. 批評教育的傳統概念,在裡頭人們並未被要求認識任何事物;只是記憶由教師呈現的訊息
  3. 假若窮人需要更好的健康照顧,那麼教育應該幫助他們理解或建構出能夠將之確保的方式

l  教育目標

  1. 重建主義者強調改變的需要,在引導出一種世界文化或文民的目標上,他是一個烏托邦主義者
  2. 具有彈性,目標可能在困難與障礙的歷程中被加以修正
  3. 社會變革與社會行動都是必要的
  4. 變革的觀念值於:個人與社會能夠變得更好的觀念,有可能被看作是黑格爾主義或革命性發展;也就是人可以協助將事務從一種較不理想的狀態變成一種較理想的狀態的變動歷程
  5. 重建主義希望包含的事更能充當變革主體的人,對自身及圍繞的世界加以改變;反對抽象或不切實際的哲學,重點強調認識而非行動
  6. 重建主義不相信任何於認識與行動間的衝突,應為所有的行動應該預先的被良善思量過,相信教育包含個體與社會

l  康茲:

  1. 批判進步主義者已經在其生活適應階段,接受他在當時批辦議題尚無法有所作為的失敗
  2. 質疑新的進步主義,將更積極並引導著社會變革
  3. 學校與教育者仍不是改變的領導者,且避之唯恐不及
  4. 社會已經朝向接受未來的新社會規範,學校通常持續維持著傳統的方式
  5. 教育者應開始在爭奪權力上,以及將該權力行駛於社會之善,採取領導權
  6. 教育者應該變得更投入社會事業,如此也將投入對其自身教育的改善

l  教育方法

l  重建主義者對當前在學校教育各層級所使用的大多數方法有所批判,原因在於:

¡ 強化現況潛在的傳統價值與態度

¡ 教師變成一個不知不覺的主體,確立著價值觀與觀念

¡ 潛在課程確立著教育歷程,而學生被塑型成適應現存生活模式者

l  也就是說,教師忽略了透過其所持續進行的教學技巧和歷程,其實只是在滋養和維持現有的這些系統。

l  教育方法

¨ 教學工具(如文本與教學技巧和歷程),對學習者行使影響力。

¨ 上述論點預設,在教師被視為知識的傳播者,而學生是被動接收者情況下,學生要未經批判地接受所有被呈現出的東西,並剝奪他們分晰與建構材料,以及在做出判斷與決定上的創造性角色。

¨ 又如:預先構思的教育材料,以及事先準備好的問題與答案建構,導致讓學生對於有關社會、經濟與政治結構的思考幾乎都是同樣的。

l  教育方法

¨ 教育應該被引導到產生公共行動主義的興趣上。

¨ 在《一種所有人的菁英:教育政治與美國的未來》中,巴柏相信民主與教育是無法逃脫地互相交纏。

¨ 巴柏提倡所謂的「服務學習」:作為幫助學生變得投入社區服務,以及獲得第一手的公共生活知識與經驗之適當方法。

l  課程

¨ 重建主義者偏愛學生盡可能走出課堂而進入社會,其中他們能夠學習並運用所學。

¨ 組織課程方法之一,布拉梅德「輪軸課程」:

¨ 在輪軸課程中,核心可能被當成輪軸的中心學校計畫的重要主題,輪軸則呈現相關的研究,軸心與軸輻彼此支持,而輪軸的輪胎是一種綜合與修正能力。                                                                                

l  課程

l  布拉梅德認為,重建主義課程是一個向心性與離心性的力量:

¡ 向心:在共同研究中,將社群的人們吸引在一起

¡ 離心:因為重建主義課程從學校延伸至更廣大的社群

l  因此重建主義課程擁有能力去協助產生文化性的轉化。

l  課程

l  重建主義偏愛一種「世界」課程,強調真理、夥伴關係與正義,而反對只處理當地或社群觀念與理想的狹隘或原始課程。

l  課程應該是行動導向的,學生投入這樣的計畫中,當作是參與有價值的社群事物,讓市民對社會問題有所了解,會使用請願及抗議。

l  課程

¨ 多元文化主義:多元文化教育,鼓勵在未來老師的學習中加入,他們的原理原則是根據歷史性與當前事實→美國社會是許多文化的混合物,這個多元性需要適當地被認識而不是被呼略。

¨ 重建主義者頌揚並歡迎這樣的發展,將其當成是提倡人們之間和平與認識的基礎方式。

¨ 重建主義希望學校去談的一個社會問題,就是核子戰爭的問題,對於核子戰爭的危險與可能性的相關知識,可能是這個國家消滅未來衝突的最佳希望。

l  課程

¨ 重建主義者明瞭,太容易因適應某種文化以至於人們並未察覺到其他的文化問題。

¨ 重建主義者希望教育能夠是國際化導向的,並以人道主義為其特徵。

¨ 重建主義者的推理,假如人們真摯地對社會與教育感興趣,那麼他們將處於那些做決定之地。

l  教師的角色

l  重建主義希望的教師:

¡ 一位能跟得上當前世界正在發生事物的人,其本身也能深入關心重要問題。

¡ 本身能讓他人認識問題的本質與範圍。

¡ 能夠建議一個人能為這個問題做些什麼。

l  重建主義者相信,許多正在學校中進行的課程或教學太過理論,學生需要積極地投入並解決的不僅是全世界的問題而已,也還有他們本地社群的問題。

l  教師的角色

l  有些人認為,重建主義教師的角色是不穩定的,這些人(包含教育者),並不相信學校是本質上具黨派性的社會激進主義場所,不應該被用來做為挑戰傳統的地方。

l  重建主義者指出,傳統的信念和實踐,曾經本身都是相當激進的觀念,但現在已被接受成為主流思想(ex:美國憲法)。

l  重建主義者認為,社會的改善導因於持續性的思想改變,而最佳的變革主體就是教育歷程。

l  教師的角色

l  重建主義的教師,在呈現許多人還未準備好接受的觀念上,角色艱難,但在一個道德原則上運作,訴說著教育能夠並且應該用來讓世界成為一個更具人性的地方。

l  教師需要從被動性及害怕改變中來釋放,他們應該關注某些不出現在教科書或學校課程的批判議題,甚至應該讓學生對所接收到的知識更具批判性。

l  教師的角色

¨ 波斯曼溫知新,建議教師提倡「偵查垃圾」,藉此鼓勵讓學生來批判性地檢驗他們在的學校、大眾媒體以及從各種社會機構(如教會與政府)那裏所接受到的資訊。

¨ 重建主義者將所有的改變都看成發生於民主的框架下,他們認為民主程序應該在學校教育的每個層面上,學生在目標、方法與課程的形成及應用上都應該有機會可以積極的表達意見。

¨ 教師應該是一個學習的有用促進者,且應該積極地納入學生。

l  對教育中重建主義的批判

l  重建主義VS.實用主義

l  重建主義者相信他們的途徑,根本不同於實用主義。

l   實用主義注重的是「經驗」。就如詹姆士所講的「證據是在布丁中」,提倡親身體驗的重要性,一個觀念的正確與否是需要去測試。

l  而重建主義注重的是「變革」,是一種需要持續不斷的重建或變革,偏向烏托邦式或未來主義式的思考,所呈現的是一種「不甘於現狀、好可以再更好」的態度。

l  杜威:謹慎的激進主義者

l  杜威認為社會問題的答案必須被仔細地思考過,並對可能的結果抱持著一種永遠警惕的實驗眼光。他是一個謹慎的激進主義者,以及一個對社會變革的反省性擁護者。之所以說他是反省性擁護者的原因是他會將問題的答案「再過濾」,就是把問題的癥結點分析得更為仔細、清楚一點,如果說「社會問題是一種商品」的話,「杜威的方式就像是一座工廠」一樣,因為他會做「層層把關」的動作,不斷的以警惕的思考方式去看待這些商品(社會問題)

l  空談與爭論

l  重建主義者對變革的強烈欲望,造成他們在改革上的躁進,這樣的行為導致在教育中的目標與方法上的空談與爭論,而他們之所以會被指責是因為對於社會問題的分析及其伴隨的解答,乃有膚淺與表面之嫌,缺乏了杜威的謹慎小心態度。

l  從這裡看到的是重建主義者的論述變得有點像是「空談」,只因為問題太過淺,不夠深入分析,又或者是不夠謹慎小心分析,可能就會像是現在所講的那種只出一張嘴巴講話的人,而這樣的人在實際的效果幫助上是為零,也就是說重建主義實際上的影響力可能不如實用主義來的多。

l  建議的深度與可行性

l  在「建議的深度」與「可行性」兩個方面來看,建議的深度是指問題內容是否有達到效果的層面,而可行性是指實際上執行的效果,實用主義者在現況中擁有具體的實際效果,但是我們很難看出重建主義者的實際效果在哪裡(談論、批評),問題就出在於這兩個點上面,改革是很實際的問題,目的就是要使得現況變得更好,但若是在建議的深度不夠或是可行性上無法執行的話,那麼說的再多都只是像放屁一樣,一放完就沒了。

l  多元文化教育的肯認

l  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注意,代表著對重建主義觀念的一種重新肯認,種族族群對他們自身利益的提倡,已經負起將多元文化教育發展成任何組織化的重建主義努力之責。主要是能讓社會接受次文化。(例如:墨西哥美國人、非裔美國人、美洲原住民等等)。不是要推翻主流文化,而是在主流文化旁邊加上擴充,使其能被看見、認識,為了能被肯認而努力,在程度上只要做到能夠被接受,就算只有表面上的認識便就可以了。

l  重建主義者對學校的貢獻

l  凱茲、泰益克、柯爾曼、詹克斯學者們指出,對學校能做什麼的期待已經遠遠超過所產生的好處了。而康茲相信,社會改革可能成就,唯有當教育者團結在一起的力量,但是在教師是否能獲得這樣的權力和使用得當,還是需要被質疑的。

l  我們都知道「一支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不容易折斷」。應該說學校裡教師的角色就像是一把筷子一樣團結起來才不會被折斷,並且發揮其效果。

l  世界法律的影響:烏托邦主義

l  重建主義被說對於民主與作出決定的觀點是有問題的,強調改變是必須的過程,先宣稱目標是與杜威的目的開放性和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概念不同。

l  變革與價值是因個體的變異所產生的,而這樣的中心話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甚至是有害的後果。

l  因為我們不能確定說世界法律這樣的東西是可能的或是理想的,這個是我們不會知道的部分,所以會有顧此失彼的情況產生,可能獲得了新的改變之後,卻失去了原本堅持的理想之類的。

l  實踐與否以及替代

l  重建主義者與其他進步主義改革者已經被他們企圖要克服的力量的改革所吸納。

l  在過去激烈的變革中,有些已經被實現了,但是現在的重建主義者已經無法再貢獻新的方案與目標,來捕獲當代活動主義者的想像與激情,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只是有減少消失的趨勢,因為在現在趨於穩定之下的社會,選擇的方式都會是以替代的解決問題方法,而不會在是激進的改變,例如:綠色和平組織或是世界未來學會等等。也就是說重建主義在現代已經呈現一種曲終人散的現象。

l  不到黃河,心不死

l  雖然重建主義的影響力在現代已經變弱了,對於那些長程目標的計畫中所潛藏的問題還是有持續的談論,但是以目前的情況看來,許多國家都抱持著一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態度來面對這樣長遠之後的問題,除非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否則的話是不會去理會的。

l  羅馬俱樂部:(世界人口與失控的工業化)

l  羅馬俱樂部是一個研討國際政治問題的全球智囊組織,其組成成員是「關注人類未來並且致力社會改進的各國科學家、經濟學家、商人、國際組織高級公務員、現任和卸任的國家領導人等」。

l  羅馬俱樂部:(世界人口與失控的工業化)

l  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當時發表了報告《增長的極限》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報告發表於1972年,它預言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因為石油等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1973年的石油危機加強了公眾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l  網站連結:http://www.clubofrome.org/eng/home/

l  結論

l  重建主義者的理論並非總是被接受,但是他們能夠刺激與引發關於批判議題的思考,提供一個更完美世界的版本和建議加以取得的手段,這個社會無奈有所欠缺之事物─對重建主義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目標,在這個不完美的社會情況之下,重建主義抱持著這樣態度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重建主義與教育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姬蝶 的頭像
    姬蝶

    姬蝶-吃喝玩樂

    姬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