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實主義與教育

 

※核心:唯實主義最中心的思路是獨立命題或原則。此論點堅持現實、知識與價值乃獨立於人類心靈而存在。

壹、古典傳統

一、亞里斯多德式的唯實主義

  • Ø  觀念(或形式)如上帝的觀念或樹的觀念,可以不具有物質而存在,但沒有物質能夠缺乏而存在。每一種物質都具有普遍性與特定性成分。
  • Ø  亞里斯多德也關注於真理,且他通過試圖改進辯證法來尋求得以通達的途徑。他所發展出的邏輯方法是三段論,一種檢測陳述真實性的方法。
  • Ø  形式在物質對中;無形式的物質是一種虛假的觀點,而不是一種實在。重要的是所有的物質都是在某種實現的階段。
  • Ø  亞里斯多德的要旨是歸納的;真理是通過特定(殊相)的方法,或從特定(殊相)到普遍(共相)的運行歷程而尋獲。
  • Ø  他的三段論法,乃是從普遍通則/共相運行到特定/殊相的結論。

 

二、宗教唯實主義

  • Ø  接受亞里斯多德的唯實主義觀:人性是一種物質與心靈,或者是身體與靈魂的結合。
  • Ø  堅信神從無中創造物質,而上帝,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是不動的動者,給予宇宙意義與目的。
  • Ø  上帝是純粹的理性。上帝給予我們理性,如此我們方能夠對祂有更佳的認識並領語生命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貳、現代唯實主義的發展

(一)代表人物:

一、培根:

1.相信「知識就是力量」,通過知識的獲得,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處理那些在

各種層面包圍我們的問題與力量→「歸納法」

2.四種偶像:

 (1)洞穴偶像:人們由於其自身局限的經驗,而相信事物。

 (2)族群偶像:人們傾向因為大多數人都相信而相信事物。

 (3)市集偶像:這個偶像處理的是語言,因為培根相信言詞通常是以阻礙理解的方式被加以使用。

 (4)劇場偶像:這是我們信仰與哲學上的偶像,它會阻礙我們客觀地觀看世界。

   二、洛克:

     1.將觀念的根源追溯到思想的客體,或者心靈究竟懷抱著什麼東西。對他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天生的觀念。人一出生,心靈如同一張白紙、一個白板,觀念乃銘印其上。

 2.外在客體存在,並由兩種性質所標示:

      (1)原始性質:可被稱為是客觀的(黏附或直接連接於物體) ,例如:密度、尺寸大小與運動。

      (2)二手性質:可被稱為主觀的(倚賴於人們的經驗) ,例如:顏色、味道、氣味、聲響與其他感官性質。

     3.他是個經驗主義者,認為我們所認識的就是我們所經驗到的。

 

參、當代唯實主義

(一)20世紀代表人物:

   一、懷德海:

     1.歷程是懷德海哲學的中心。一個人在此歷程中,與實際的實體或場合(真實的事物或物體)相遇、理解(經驗中的人與被經驗的物體之間的理性歷程) ,以及關聯(在目前的存在中場合與理解彼此協調所延續的時間結果) 。

   二、羅素:

1.在獨立的實在中,可得到兩種特定/殊相資料:

      (1)硬資料:是處境的事實—事實能夠禁得起反省的慎思並維持完整。

      (2)軟資料:是如同信念這樣的事物,既不能以確實性的程度來證明,也不能被否認。

 

(二)20世紀末~21世紀初代表人物:

   一、普南:

     1.「假若人們不能採取上帝之眼的視野,那麼兩個哲學研究的重要傳統分支也將死亡:形上學(終極實在理論)和認識論(知識理論) 。」

 2.概念相對性&概念性基模。

   二、舍爾:

     1.殘酷事實:獨立於社會機構。  

2.社會事實:只存在於社會的機構或社會關係之中,它們本身是事實性的。

       →社會物體:例如錢,使用後會變少。

       →社會實在:又稱機構性事實,例如學校,使用後不會變少。

 

肆、唯實主義作為一種教育哲學

l   教育目標

1.教育應該建立在必要且實際的知識上,獨立於認識者而存在,在個別通往獨立實在的途徑上多所變異。

2.共同的趨勢是教育的根本性和實踐性導向超越他們自身的某物。(所謂的物質→形式、不完美→完美)。

 

l   教育方法

1.要求一種對事實及將知識加以分類與給予的秩序方式之理解。

2.一個好的學校方案將以有趣且令人愉悅的方式來呈現教材。

3.洛克:孩童不應該被強逼到超越他們準備度的事物。

4.懷德海:教育的「韻律流」。

 

l   課程

1.唯實主義者都同意學問應該是實際而且有用的。

2.柯美紐斯:適當的教育應該是奠基於一種通過感官訓練而讓人的自然能力臻於完美的課程。

 

l   教師角色

1.教師應該以一種有系統、有組織的方式來呈現教材,並應該提倡觀念,可以用來清晰定義在從事美術、經濟、政治和科學的判斷標準。

 

伍、對教育中唯實主義的批判

一、缺點

1.唯實主義認為一個固定的宇宙觀是透過觀察而被客觀地察覺。

2.忽略個體的統一性。

3.當他們在宣稱統一性時,事實上是以宇宙的觀點為主軸

 

二、唯實主義所造成的教育難題

1.懷德海:(1)藐視「平庸的平均水準學生」

唯實主義不將人看作是個體,而是關注學生的評量程度,造成去人性化的效果。

2.唯實主義支持對博雅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需求,但認為博雅教育是要留給優秀的學生所學習的。

3.柯美紐斯:讓個體使用理性來獲得知識。

→唯實主義鼓勵朝向教育專業化,但未有助於達成有全體性與統一性。

4.唯實主義偏愛一種知識的事實傾向途徑

→導致既定的錯誤不易被修正→已經握有真理的人,較不易再去探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唯實主義與教育
    全站熱搜

    姬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