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育與後現代主義的挑戰
後現代指的是?
l 現代之後的一個新歷史階段?
l 藝術和文學形式的改變?
l 舊思維被質疑,新紀元尚未誕生的過渡時期?
後現代的多樣性
l 「後現代」一詞不容易定義或描繪
l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寄生關係è所有後現代的特徵都可以歸到現代。
後現代主義到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1960年代的大變動
l 預設的真理受到質疑
l 挑釁式的生活型態和看法
l 第三世界擺脫殖民主義
l 少數族群和主流文化邊緣的人們獲得新的認同
l 到了1980年代,新左派運動消褪,1960年代突出的挑釁式生活型態,已經變得平庸。
代表人物
吉特林
l 曾經標示著智性思維的同一性追尋已遭揚棄,出現大量令人迷惑的詮釋與風格型態。如果現代主義正在瓦解,那麼後現代主義則正著迷於其剩餘之物。
穆拉德
l 後現代主義仍在發展初期,但仍在科學、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文學、宗教研究、普遍地文化研究,當然也包括哲學當代思想有其重大的影響。
l 其原初的哲學支撐來自法國哲學家(傅柯、德希達、李歐塔、布西亞、拉岡)美國哲學家(羅蒂、舒拉格)後現代主義乃來自於對啟蒙與其關注的客觀科學、普世價值、道德、法律和藝術的反抗。
l 哲學上學術爭論分裂成兩大陣營,現代主義的擁護者,試圖加以改革,後現代主義的擁護者企圖加以取代。
l 後現代主義學者反對被標示成一種思想學派,不喜歡籠統性敘述
l 後現代擁護這樣的預設:不存在任何單一的文化傳統或思想模式,能當作一種後設敘述;一種代表全人類經驗的普世性發聲
李歐塔
l 對後現代最簡單的定義是「對後設敘述的懷疑」
l 後現代主義認為最有問題的觀點就是現代主義的歐洲中心後設論述,以及它宣稱能據以論斷真善美的普遍性結構。
羅蒂
l 哲學無法充當一面客觀之鏡,反對所有的知識宣稱都能據之測定。
卡斯蒂
l 因為科學理性主義超然客觀性的宣稱而對其加以批判,科學調查很大程度依賴的是預感、直覺、甚至是審美觀,而非生產科學普遍定律的純粹方法論程序。
l 後現代主義頌揚一種破除偶像的看法
l 拒絕尋求終結討論與論爭的客觀有效性宣稱。
l 後果:學科之間的知識疆界正在消退。哲學如何影響其他學科,其他學科又如何影響哲學,最受矚目的是哲學與社會科學、歷史、語言、文學和教育理論之間的交流。
阿諾維茲和季胡
l 釐清後現代主義的困難之處就是後現代本身的曖昧性。
l 教育和民主的基進途徑,欲替代在人文藝術現代科學和哲學實證論中舊型態的主流論述。
l 邊緣知識與差異論述的課程,圍繞著性別人種種族與階級認同這些議題加以組織,將這些邊緣知識提升到公平或甚至更優越的地位,而得以和傳統課程經典相提並論。
l 傳統知識並非被忽略,而是當它被研究時,應該努力去檢驗其內容。解構其文本,明白它如何塑造一個人差異的觀點。
後現代主義和哲學
後現代主義和哲學
l 後現代主義:
l 否定分析哲學,因為它與實證主義和客觀主義關係密切。
l 贊同分析哲學對語言的敏感性,esp. 晚期維根斯坦的作品—語言擁有多重性的用法和意義。
l 存在主義、現象學、詮釋學--
l 尼采:激進的道德觀挑戰傳統哲學
l 海德格:提倡特定性與個殊性的檢驗,不像海格爾或馬克思所擁有,巨大歷史文件
l 沙特:人必須創造自身在世上的意義。因為堅持不存在客觀決定論,可知他接受Marxism。
l 後現代哲學和教育哲學共通的接納:
l 特別是1.普遍客觀性的拒斥 2.對特定性的強調
l 現代哲學批判也採納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養分,歧見排斥同樣存在
後現代哲學與其歐洲背景
傅柯
l 後現代哲學與其歐洲背景:
l 大多有生產性的後現代觀念都出自歐洲哲學,esp.法國思想家e.g.傅柯&達西德
l 《詞與物》,採行「人文科學﹙心理學、社會學與人類學﹚考古學」顯示人的現代觀點如何發展,是可預期行為特徵的研究物體,並非神之子或會思考的生物。
l 人性的現代概念也許已經被視為自然之物,因為人文科學以用普遍性和客觀性遮蔽所有操弄、宰制和權力的現代科技。
l 在特定脈絡檢驗真理/權力的連結,採用「系譜學」:人們運用權力與控制的技術將自身構組為主體﹙自我﹚,知識的對象﹙事物﹚。途徑自特定歷史事件或他所謂的「事件化」中,發展歷史理解。
l 《瘋癲和文明》—檢驗人們如何定義精神失常,建立醫院處理。
l 《規訓和懲罰》—處理罪刑和監獄。
l 企圖:接露人們如何繞著特定的精神失常和罪刑的觀點來發展機構。
l 強調單一事件,真正目的是在歷史事件中尋找多重影響。
l e.g.對罪刑和囚禁的研究:人們將囚禁與學校教育實踐和軍事規訓連結在一起。
l e.g.監獄的出現因素,造就新建築形式的科技﹙混凝土和鋼﹚,將罪犯監禁看守
l 監獄的發展,並非來自外在的作用力量,而是知識、真理與運作機構的適切方式之流行概念有關
l 結果是一種新的「真理政權」,通過人民與機構行使權力與控制。
l 所有規訓都包含權力—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後現代主義者採用來說明人類今日的處境。
l 人們可能會將無意識的或預設的「正確」關係模式,帶到新的機構中;即使真的創造出新模式來逃脫就處境,也可能只是再創造新的權力關係。
德希達
l 與傅柯同時的法國哲學家,更具後結構主義理論的特色,並對西方哲學的邏輯中心論有深入的批判。
l 在《論文字科學》中,認為傳統形上學的哲學探索是為了理解邏各斯(logs)。
l 從亞里斯多德開始,哲學家們假定,人類心靈與外在世界有一種直接的再現關係,而邏各斯便是那個組織世界的理性原則。
l 當人們與一個文本相遇時所獲得的,不是一種對邏各斯的客觀描述,其實是他們自己對文本的詮釋或理解。這樣的理解變成是他們自身文本的文本。
à德希達為此困境撰擬了一個詞彙:延異。表示一個人言說與寫作的努力如何總會出現在詮釋上與意義關係上遭遇差異。
l 強調對於語言中遍布的意義離散與相互指涉,需持一種高度的敏感性,關於文字如何指涉其他的文字與意義,以及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將意義詮釋為結果。
對後現代主義的批判
對後現代主義的批判
l 主要的後現代論題是先前哲學觀點的回響。
l 柯林尼可斯以一種馬克思的觀點,批判後現代主義對客觀性的捨棄,以及對一種由「不一致的副-與超-個人驅力與欲望」所組成的主觀主義之接受。
l 後現代主義接納了社會經濟世界中的變化,詮釋為從工業大量製造到一個後工業系統的移動。
l 1980年代,擔任著中產階級的專業的、管理的或行政的職位,而相對滿意於其物質財產,變得著迷於消費主義、區辨品味與自戀式地關注於青春體格與外貌。
l 伯恩斯坦要求找出共同的基礎,來符合當前重大的「倫理性-政治性」需要。
l 後現代主義對分裂和專橫理性主義的關注,可能提倡出一種誤導的非此即彼的思考。
後現代哲學與教育
後現代批判理論的代表人物:季胡、艾波、麥克里蘭、查理霍姆斯、鮑爾
l 多樣性是後現代教育哲學的特徵,雖然他最有力的要素似乎衍生於批判理論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
l 批判理論包含馬克思主義重要元素,但後現代對後設敘事的質疑也針對著馬克思主義思想,所以後現代批判理論做了些許修正。
季胡
l 包爾斯和金提斯以馬克思主義者將教育詮釋為一種社會再製形式。
l 布爾狄厄以他的葛蘭西式觀點,提供了類似的影響,學校為占有優勢地位者再製「文化資本」
l 文化資本→包含了可以賦予權力和地位的累積文化知識的一種社會關係。
l 制度文化資本:個人所持有的文化資本在制度上被認可,例如學業證書或執照。
l 季胡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太受到馬克思主義將階級鬥爭當作是宰制的解釋原則。
季胡的觀點
l 想要保有現代主義對人類推理的信念,而且也重視現代主義者對倫理、歷史與政治論述的重視。
l 藉由強調邊緣論述和差異政治來重新定義社會邊緣與中心的關係,以尋求社會變革與正義。
艾波
l 認為性別與種族問題不應從階級的議題中抽離出來。他從美國文化邊緣的人民中發現,種族與性別並未與階級劃開。
l 從古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來,注意力應放在物質條件、階級衝突,以及支撐這些的社會結構;教育理論若不能如此,勢將被動搖。
麥克里蘭
l 與季胡合作,發展出一種人種誌途徑,稱為「批判教育學」。
l 阿諾維茲/季胡的高度理論性途徑與人種誌之間的差異。
l 批判教育學的共同目標在賦權無權者,以克服不公不義。
l 主張少一點文化批評,多一點教育與社會轉型有關的社會行動。
查理霍姆斯
l 喜歡後結構主義一詞勝於後現代主義。
l 將結構主義視為現代教育中須克服的障礙物。
l 結構主義將其理性的直線發展與控制理論,侵入現代教育。(嚴格結構化的課程、信任測驗與分類、官僚控制)
l 企圖揭露社會系統和學校結構框架的理性原則。
l 結構主義是一種後設敘事,認為結構就是通往邏各斯的關鍵。
l 利用杜威和羅蒂的要點發展「批判實用主義」。
l 區分了批判實用主義,與未經批判的通俗實用主義。
l 批判實用主義強調對價值和信念標準的徹底檢驗。
鮑爾
l 企圖更新自由主義,藉由在不知根源的脈絡中使用其「可能性語言」,ex生態危機。
l 想要一種「賦權語言」,企圖在政治與教育中保存進步主義的自由主義成就。
l 想要一種教育理論,其保存重大文化成就的「社群記憶」,及建造反思性社群。
教育目標
季胡
l 強調倫理學
- 基本功用:讓學生投入社會性論述。
- 目的:培養一種對他人的社會責任感。
- 目標:發展學生認同,擴大基本人權。
- 教育目標:從壓迫中解放。
l 社會性論述是一種關鍵性考量。
l 馬克思主義者勞資間的階級衝突,無法只被化約為階級衝突(因為植基於宗教、人種、族群)。
l 「推論的世界」:術語與策略影響他人連結 自己與環境。
l 「推論式的世界」不是那種二元對立就能加以解釋化約的世界。
l 「意識」生活的世界是一種「文本」世界,可被詮釋、分析、重塑或再發明的文本。
l 後現代主義者自壓迫中解放的目標,致力在「去除宰制文化理解的疆域版圖」。
麥克里蘭
l 教育應該造就自我與社會賦權。
l 批評學校以傳統的人文主義課程告知學生人性價值與倫理標準。近代保守改革中,目標與課程皆為適應市場與國際經濟競爭。
l 麥可里蘭的重點是,造就自我與社會賦權的首要目標是培育學生對社會轉型的承諾。
查理霍姆斯
l 將“從壓迫中解放”看作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l 現存教育的優勢論述,連結到現存政治權力,而那特定的論述是不穩定的意識形態,不是永恆的真理。
l 適當的教育:檢視優勢論述、認識壓迫論述、建立解放與拓展人類可能性的論述。
l 查理霍姆斯警告,對抗壓迫可能正建立著權力的新論述,賦予自身成為壓迫性真理的特權。
鮑爾
l 提倡「區域生命教育」。
l 重要的教育目標:
- 成為「社群記憶」的有價值文化的知識。
- 將自身了解為一種社會性存在。
- 教育學生在生態社群中成為有用的成員。
l 強調將個人看成是一種社會─文化存在的觀點。
l 強調「語言」應該是教育的起點。
l 人需要停止從傳統知識方面,定義知識與學習。
l 口語溝通是一種重要的知識特徵。(人如何使用語言,語言如何利用人)
方法與課程
方法與課程
l 課程不應該被視為個別的科目學科,應包含個人及群體、社會文化批判等議題。
l 教材和教育過程(手段)、民主社群(目的)
l 從學生具體的個人、經驗→更抽象的文化、歷史與政治的意涵
保守派/主義
l 將學校理解為一種政治場域,可用來幫助使他們的觀念透過文化成為優勢。
l 保守主義的權勢,已經導致維持傳統課程的學校改革,刪減學校的預算,並要求學校迎合商業要求。
後現代主義
1.拒絕在高級與次等文化間差別,並堅持大眾文化是值得研究的。
2.珍惜處於邊緣者的研究。
3.藐視「撥亂反正」的精英份子。
4.學生的日常與每日經驗為研究的合法元素。
5.不單只是爭辯課程裡的知識是錯的還對的,而是評論知識的使用與意義。
6.贊同跨領域研究及主題式教學(圍繞一個特定問題或議題來整合)
季胡《跨越邊界》
課程必須被
1.「重新宣稱為一種文化政治學」
包含將知識的生產、創造和詮釋理解為,一部分更廣大的企圖:創造公共文化。
2.「一種社會記憶形式」
包含將日常與特定當作是學習的基礎,藉此人們得以傳承傳統知識,而流行文化則是研究與批判評鑑的要素。
n 這樣的課程必須提升處於邊緣「被消音」的述說。
n 在學生的身上,創造一種既非單一也非同一的社會記憶→包含文化中心與邊緣聲音的擴大理解。
n 主張教育者要對「客觀」和「普世」知識的宣稱加以懷疑。
n 主張將知識放置在人類經驗歷史之外。
季胡→人類必須藉由批判性與可能性語言,重新獲得一種選擇感。
鮑爾
l 強調文化保存。
l 指出傅雷葉和杜威「往前生活」的錯誤。→付出的代價是「社群記憶」的歷史性理解與感恩。
l 「社群記憶」的權威+批判反省→從事道德與倫理判斷時的一種整合要素。
教師角色
季胡《跨越邊界》-葛蘭西
1.葛蘭西有助於鋪設一條得以看見文化中支配權力重要性的道路。
2.宰制利益─仰賴贏得從屬團體贊同的領導關係>力量本身
3.教師應以一種倫理挑戰與政治轉化方式來利用議題。
季胡《教師作為知識份子》
1.教師→文化工作者
2.學者、實踐者→不單只是教授一種知識體,而是協助學生理解課程知是如何以多種方式為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服務。
3.讓學生成為一個民主中的批判性與負責任的角色。
查理霍姆斯
師生間的教室互動(教師擁有權威)
↓
師生之間存在一種失衡
↓(假如學生能表現自我)
可能擁有更大的平衡
l 改進平衡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批判性的論述
l 良善論證與判論根植於幫助學生對日常問題表達責任性關注的杜威觀點。
鮑爾
l 重視學校的社會化角色。
l 幫助學生質疑優勢假設、探索複雜理解與型塑認知。
l 教師必須理解他們的角色及教育的政治本質。(溝通能力)
※學生→有能力的溝通者、有意義傳統的保守者、所接收知識的質問者
※協助學生思考造就他們今天面對的社會與文化問題。
對教育中後現代主義的批判
優點:
l 對道德與倫理教育的注重
l 對社會性論述的重視
l 對變異性與社會性的重視
※後現代的教育途徑允諾提供一種個人、社會的與生態的責任感,是許多其他教育論述所欠缺的。
l 後現代危機意義不只適用於文化
l 對教育政治性本質的注意
l 關注形塑人類心靈語言、論述與敘述
l 強調轉化
缺點:
l 可能性語言較學院派
l 對反對之物較倡導之物更注意
l 將學校教育政治化的欲望
※ 維持馬克思主義傾向,宣稱所有意見除自身之外都是意識形態
l 不能認識到重要的共通性
※一種縮小化或忽視人性共通處的論述可能變成一種同一性論述,因為他邊緣化或無視於人性的共通連結,而得以普遍。
※後現代主義對定義敘說與普遍真理厭惡外,他們著迷於論述與解構。
簡言之,後現代思想可能背棄一種否定理想主義的傾向。
※後現代主義者所投射出的心社會現象是粗略的,許多是從他們所反對之物來區辨,而非從他們的擁護之物。
※後現代主義者藐視,那些將自己置身於歷史之上並企圖為其他的我們撥亂反正的知識菁英份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