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與教育


壹、理想主義的發展

一.前言

理想主義是西方文化中最古老的系統性哲學,其年代至少可回溯早至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

一般而言,理想主義者相信觀念是唯一真實的存在但並非所有理想主義者都拒絕物質世界。相反的,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變動的、不穩定的與不確定的,其中只有觀念是永恆的。因此,觀念–主義(idea-ism)會是更正確的詞彙

 

二.理想主義的發展

  1.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469-399B.C.),挑戰了當代人對物質的關注。他前

   往雅典附近,質問當地的公民,特別是辯士,關於他們「未經檢驗」的生活

   方式。雖然,蘇格拉底的觀念透過辯證的問答法,以口語來傳承,但柏拉圖

   的徒弟記下了許多問答,並對蘇格拉底與蘇格拉底式思考加以闡明。

 

貳、柏拉圖式理想主義

一.柏拉圖

  1.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門徒,並將其對話記錄下來<<理想國>>與<<法律>>

   為其兩本最著名的作品

  2.蘇格拉底過世後,柏拉圖開始了他自己的學校雅典學院(the Academy),並循

   著蘇格拉底的辯證途徑來處理問題。

  3.柏拉圖認為人們應該主要關注的是對真理的追尋

  4.在《理想國》(The Republic)一書中,柏拉圖指出觀念世界與物質世界是彼此

   分離的。

  5.觀念世界,擁有良善(the Good)作為其最高點,為所有正確知識的源頭。

6.物質世界,感官材料的變化世界則不應被信任。

→人們需要儘可能地將自身從物質的關注中釋放,如此才能夠向良善進步。

 

二.辯證法

  1.所有的思考都開始於一個論點(thesis)或觀點,但有支持另一方的反論點或相

    反觀點。簡單地說,辯證乃是從一個議題的兩方面加以考量。

  2.柏拉圖相信若給予充足的時間去質問兩方的立場,討論者兩方將逐漸達成協

議或綜合會更接近真理。

3.柏拉圖認為,準備辯證應該包含長期的教育階段,從研讀數學開始。

  4.柏拉圖將辯證法看成是一種器具,能將一種對物質世界的關注運送到一種對

觀念世界的關注。

  5.柏拉圖建議國家應該在教育關注中扮演一個主動的角色,提供一種課程其能

引導聰明的學生從具體的材料轉向抽象的思考,同時也認為男孩和女孩應該

被給予同樣的機會發展自身直到完美。

6.柏拉圖認為哲學家皇帝必須不只是一位思想家,也要是一位實踐者(作哲學)

 

叁、宗教理想主義

一.前言

  1.理想主義對宗教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猶太教與基督教–純粹精神與善良的單一神觀念,與理想主義相容。

3.亞歷山大帝希臘化的馬其頓世界,增值希臘學派。

4.<新約>大部分作者受到希臘文化與其哲學影響。

5.我們可以在Paul的作品找到深重的理想主義氣息。

6.穆罕默德與伊斯蘭–以理想主義的啟示反映出希臘觀念。

 

二.(聖)奧古斯丁(Augustine)

  1.羅馬天主教會的奠基者,深受理想主義影響。

2.貢獻:將柏拉圖哲學連結到基督教信仰的新柏拉圖主義。

3.主張:

(1)<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宇宙=上帝之城(柏:觀念世界)+凡人之城(柏:物質世界)

a.上帝世界:精神與良善的世界。

b.凡人世界:陰暗、罪惡、無知與受苦的痛苦世界

→ 一個人必須儘可能從凡人世界解放進入上帝世界。

→相信一個人可透過信仰與沉思來關注上帝而得以超越這個世界。

(2)感官是不可信賴,對神的信念必須仰賴信仰。

→「必須先相信,才能夠認識。」

(3)透過感官獲得的世俗知識,是充滿謬誤,而理性能引導了解。

→堅持–最終必須通過理性到達信仰。唯有通過信仰,人得以進入真實。

  4.柏拉圖認為:靈魂擁有的知識,因受囚禁於身體而受到阻礙

  5.奧古斯丁認為:靈魂因亞當的墮落而遭受污濁,導致人類的疑惑與不確定性 

    →認為人心本惡,很關心邪惡的觀念,認為人類因承受亞當的罪惡,而陷入

      掙扎,已努力回到最初的純淨。

  6.柏拉圖:星宿神話–居住於良善附近的靈魂被放逐到物質世界(凡人)而遭受

           到死亡與痛苦,必須努力返回他們曾經擁有的精神。

  7.奧古斯丁與柏拉圖相同,認為人們並非創造知識。

   上帝已創造知識,人們可以透過尋找上帝而發現(人不是發明者而是發現者)。

  8.因為靈魂是人最接近神性的事物,因此應在靈魂中尋求存在於其中的知識。

   (使用辯證法來學習)

  9.<師說>(De Magistro)
「一個人如何教導另一個人?」

  奧古斯丁認為人是無法教導另一個人的,但卻可以適用文字、象徵符號,

  來引導學習者且學習必須來自內在。

  10.結論:

   (1)基督教提倡將神的觀念當作是超驗與純粹的精神或觀念。  
   (2)柏拉圖:真正的實在,終究基本上還是理性。

     終極的實在–觀念/理型(ideal),其橋梁為心智

   (3)猶太–基督:終極的實在–上帝,橋樑為靈魂,將心智與靈魂連接。

→人性與終極實在的聯接,是透過心智與靈魂(自我、意識與主體性)連結

 

肆、現代理想主義的發展

一.前言

  1.在15~16世紀現代時期開始的時候,理想主義逐漸等同於系統化與主觀主義

2.現代理想主義受到笛卡爾、柏克萊、康德、黑格爾與魯一士等人深深地影響....

 

二.笛卡爾

  1.笛卡爾被廣泛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者

(1)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

a.哲學上,他是一位二元論(心靈&物質)者以及理性主義者

(2)笛卡爾認為,人類應該可以使用數學的方法―也就是理性來進行哲學思考;他也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

(3)最著名的著作 <<方法論>>與 <<第一哲學沉思>>

(4)在<<方法論>>裡主張方法論懷疑,藉此笛卡爾嘗試對有所的事物加以懷疑,

包含自己的存在。

(5)他正在找尋是無可懷疑的觀念,在這思考的期間他發現他無法對自己正在

思考這件事加以懷疑,於是他達成了他的第一原則「我思故我在」

  (6)笛卡爾從此觀念得出一個結論:「我」必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在思維的東

西並試圖從此觀念證明出上帝的存在。

(7)笛卡兒認為,我們都具有對完美實體的概念,由於我們不可能從不完美的

實體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個完美實體即上帝必定存在。

  (8)由(6)、(7)所得到的兩點出發,我們可以確信「這個世界真的存在」而且數

學邏輯都應該是正確的。

  (9)現實世界中有諸多可以用理性來察覺的特性,它們的數學特性(如長、寬等)

當我們的理智能夠清楚地認知一件事物時,那麼該事物一定不是虛幻的,必

定是如同我們所認知的那樣。

(10)強調思考是不可懷疑的這個出發點,對以後的哲學 、數學、自然等方面

   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柏克萊

  1.柏克萊認為物質世界乃獨立於心靈而存在。

要先有心靈的存在,萬物才存在。

2.物質只不過是我們一起經驗到的所有感覺的累積。然而,習慣的力量使它們

在我們的心中聯合起來。即「存在就是被感知」

3.經典問題:一棵樹木在在樹林中心倒下,若無人在旁加以聆聽將有無聲響?

柏克萊答道:沒有!假如我們排除它將被神所感知的想法(排除被神所聽到)

  4.柏克萊的哲學觀點,被他的宗教觀所束縛

(1)柏克萊認為,非物質(如觀念或精神)已被科學所褻瀆(因為科學建立在無神

  論之上)

    (2)柏克萊的主張非常重視心靈以及任何事物之存在都倚賴一個感知心靈的

觀點,有助於影響學者去 研究感知本質與思想個體

5.他的理論最大的敵人就是證明,休姆以從多方面來闡述柏克萊的哲學觀念有

許多地方是讓人匪夷所思的(如(3)提到的經典問題的回答即是)

 

四.康德

    1.康德的作品是對過去體系的批判,且他努力在哲學領域裡完成一種

『哥白尼革命』其中的兩個重點是...

(1)純粹理性批判:是在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間試著架構起一座橋樑,

他提出了一個有名的主張-雖然所有的知識都「起源」

於經驗,但並不是都會「形成」經驗。

(2)實踐理性批判:主要是探索道德與倫理領域,而此面向並不是聯繫到自

然,所以我們稱之為精神面向

2.康德堅持,理性主義者分析性地思考;經驗主義者則綜合性地思考。

並制定出一種根植於後天/歸納性且先驗性的邏輯判斷體系稱之為綜合先

驗判斷

3.康德發現,純粹依賴著理性與科學基礎,要做出與人類經驗有關的絕對普

  遍性與必須性的判斷是不可能的。

    4.康德認為,人類可以投身其中的最偉大也最困難的問題,是教育問題。

5.人類是需要教育的生物,而教誨是教育的一種原始成分,引導人們去思考

並尋求良善。

6.康德認為教育應該由教誨、文化、自由決定與道德訓練所組成。

7.對康德來說,最重要的事是教導孩童根據相反於隨意行為的原則來思考。

 

 

 

 

 

五.黑格爾

  1.黑格爾哲學系統的面向:邏輯、自然與精神

2.三本重要作品:<<心靈現象學>>  <<邏輯>>  <<權利哲學>>

3.邏輯辯證一詞最適合用於黑格爾的邏輯

4.黑格爾把思想設想為一種連續性的聯合(歷程)且具有連續的綜合化的特徵

  5.自然與精神

(1)對黑格爾來說,自然是觀念的「他性」(反面)但他沒有將觀念與自然做絕

對性的區分

(2)黑格爾認為自然和觀念的綜合是精神而這是最終絕對所遭遇的。

6.黑格爾相信最終目的是存在的,無論如何緩慢曲折人們都會一步步前往目的

   →這就是對終極絕對精神的追尋

  7.黑格爾的理論和想法深深地影響了很多人像馬克思的思想大多建立在黑格

爾的理論之上,也對哲學和教育理論有了很深遠的影響

8.黑格爾認為,要真正地受過教育,必須經歷人類文明進化的不同階段。

→主張:要從所有以前消逝的事物裡得到收穫(經歷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

 

六.魯一士

  1.是黑格爾主義在美國的倡導者之一

2.魯一士相信:一件事的外在意義全然取決於它的內在意義,也就是「目的的

具體化」

3.哲學觀點也相當緊密呼應宗教教義(基督教)且相當努力的展現兩者的一致性

  4.魯一士的觀念本質是行動→觀念的真正完成是在它們被實踐的時候

5.教育不只是教導人們關於人生的目的也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主動的參與者

 

七.最後,除了在上述有提到的哲學家之外,還有柯立芝、華滋華斯、卡萊爾....

等人持續地把理想主義流傳下去(課本p.41)

 

伍、理想主義作為一種教育哲學

一.理想主義者顯現出對教育的關注,而許多理想主義者更著述教育相關著作

  1.柏拉圖:將教育當作是烏托邦、理想國的核心。

2.奧古斯丁:基督徒必須察覺到教育的重要性。

3.康德與黑格爾:論述過教育或在他們的著作中大量提及,兩人也皆為教師。

4.其他晚近理想主義者(奧爾柯特、哈利斯、霍金、哈金、金蒂勒、巴特勒等,

都已系統性試過將理想主義原則應用於教育當中。

 

 

 

 

二.19世紀 著名理想主義者:Alcott

1.是美國超驗主義者

2.觀念=柏拉圖+柏羅丁+康德+黑格爾+卡萊爾+艾默生

3.以一種只有精神是真實的,物質事物只是感官幻覺為信念,

闡明了一種絕對觀念主義。

4.對年輕人的教育很感興趣。

1834年波士頓創立兄弟會(Masonic Temple)→天普中學(Temple school)

5.擁護女性主義、拒絕奴役並相信人們來自內在的善

6.選擇聖經來支持孩提天真的章節作教材並以對話的方式來教學,鼓勵孩童討

論道德問題。 <在福音中與孩子對話>為孩子介紹神聖經典的方法

7.對孩童的直覺知識極為重視,相信教育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品德教育

  8.受Alcott影響的重要人物

(1)天普中學的助理皮巴蒂(Peebody):

1860年於波士頓開設美國第一家幼稚園

(2)哈利斯:1889 ~ 1906年擔任美國教育官員

他相信Alcott的觀點並將哲學信念轉向理想主義

 

陸、教育目標

一.理想主義的教育目標

  1.強調心靈的發展,也鼓勵學生關注所有具有永恆價值的事物

2.重視人格發展,對真理的追尋

3.要求個人的紀律與堅定的人格

4.理想主義希望社會中不僅是受過教育、有知識的人,而是良善的人

二.對真理的追尋

  1.這是理想主義最主要的重點之一。

2.柏拉圖認為,真理無法在一個物質世界中被尋得,因為這樣的世界是暫時並

持續變化的。

3.理想主義者認為,物質世界不是一個真實世界而是自我滿足的陰影與幻象,

人必須掙脫無知的鎖鍊,才能夠踏上啟蒙之路,而可能成為哲學家。

  4.理想主義強調心智的重要性勝過物質,所以一個適當的教育將包涵檢驗諸如

藝術與科學這樣的領域,這應該引導學生到數學與哲學這樣更具思辨性與抽

向的學科。

5.理想主義者較不強調身體與具體領域的研究而較著重非身體性與抽象的研

究。

6.對理想主義而言,重點是獲致真理,而真理從不會改變。

 

 

 

  7.許多理想主義者喜愛宗教與經典研究,二個包涵持久觀念的領域....

   (1)柏拉圖:哲學智慧或者真實觀念的知識,是教育的最高目標。

   (2)奧古斯丁:最高的目標是對真理的尋找,但他比柏拉圖更強烈相信,真理

具有無法抵抗的精神啟示。對真理的尋找就是對上帝的尋找,而

一種真實的教育將人引導到上帝,因為上帝的純粹的觀念,所以

上帝只能透過對概念的沉思來達到。

→真正的教育是與觀念有關,而非物質。

8.許多理想主義者認為,最重要的不是真理本身而是對真理的追尋,

哲人(philosopher)這一個詞的意思解釋成真理的追求者會最為恰當。

9.理想主義者頌揚觀念和思考,可以從《白鯨記》看的出來。

《白鯨記》是涵蓋正義、邪惡、勇氣這樣偉大觀念的。

 

三.自我實現

  1.理想主義者對人類心靈和精神價值的強調,已經讓許多理想主義哲學家專注

於個人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

2.理想主義的這種偏好,給予它一種主觀主義傾向,許多人堅持這種主觀主義

面向,成為理想主義更為救贖性的特色,尤其是再教育方面。

  3.巴特勒在《教育中的理想主義》一書中提出:自我位於理想主義形上學的中

心與理想主義教育的中心。

4.自我是個別經驗的原初實在,終極實在也可以被構想成一種自我,因此教育

變成主要與自我實現有關。

5.巴特勒引用金蒂勒的話,自我實現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6.在理想主義傳統中,笛卡爾以他註明的「我思故我在」,將思考的自我,置

放在他形上學架構與方法論追尋的基礎上。

7.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被認為是反映理想主義哲學的立場。 

  

四.人格發展

  1.許多理想主義者關心道德人格,視作是一種思考和深思熟慮行動的生成物。

2.將人格發展視為教育的一個適當目的,較著名的擁護者之一是康德。他使得

理性,而非上帝,成為道德法律的根源。

3.唯一一件具有道德價值的善良事物是善良意志,擁有善良意志的人們知道他

們的義務為何,並憑良心尋求從事此義務。

4.教育的適當功用,就是教育人們履行其義務。

 

五.意志力發展:

1.霍恩認為意志教育包涵努力和對抗誘惑,教育與所花費的努力是成正比的。2.意志力的發展,可以讓孩子從事可能不是特別有興趣,卻是有價值的事情。

 

六.忠誠:

  1.金蒂勒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強調忠誠是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1)認為,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繫

(2)因此,個人對國家有強烈的忠誠感是必要的,

2.沒有忠誠感的個人將是不完整的,所以適當的的人格

3.教育需要忠誠特質的發展。

 

柒、教育方法

一.前言

 大部分的理想主義者看到我們今天的學校會很沮喪他們所發現的東西。現在學

 生似乎就像是機器人,瀏覽所有事物的細碎小節,藉此獲得一種少許深度的「教

 育」,在規則的基礎上而非在信念上運作。

 理想主義者傾向於那些提供深度的研究,他們強烈建議修正,事情應該被研究

 的原因,只因他們是滿足物質需要的觀點。

 

二.內容

1.理想主義對專門化學習的喜愛,不如整體性的學習。

2.他們要求我們整體來看,而不是一種無條理的部分的集合。

3.整體性的途徑,引導出一種更自由的學習態度。

4.雖然如同自然科學這樣的學科是有用的,但它們

5.最大的價值只在它們協助我們看見整體面貌時。

6.理想主義者主要關心的不是讓畢業生擁有特定的科技技術,而是給予學生對

他們所居處的世界有一個更寬廣的了解。課程應該圍繞著廣大的概念,

而非特定的技巧。

7.理想主義和理想主義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是:「認識汝自身」的指令。

8.他們相信,真正的教育是在個別自身的內部發生的,雖然老師不能進去學生

的心靈,但他們能夠提供影響學習的材料和活動。學習者對這些材料和活動

的反應,就構成了所謂的教育。

9.對理想主義者來說,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捌、課程

1.理想主義者強調,教導學生思考,如心理學家皮亞傑期待學生在不同時期階

段,學會批判以及思考,教師也應該鼓勵在教室課堂上的思考,協助學生探

索人生目的、家庭、同儕競爭壓力本質改善學生思想。

  2.理想主義者相信,觀念可以改變生命。

  3. 理想主義者指責,學校心靈教育這一項重要的考量,學校大多要求學生背記

一些歷史或是一些公式而忽略學生的心靈感受,學生受到鼓勵而開始反省思

考,創造力才能真正的發揮。

  4.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廣泛使用的”麥格非(McGuffey)”讀本,除了閱

讀書籍以外,也教導學生有關親子、上帝、道德以及愛國的觀念。

5.理想主義者認為,藉由思考能力,人類可以變的有價值更具理性。

 

玖、教師角色

1.理想主義偏好的教師是捨於哲學取向,能夠協助學選擇重要的材料,並且加

深加廣,使學生能夠更積極的思考。如: (蘇格拉里) 人格教育

   2.理想主義哲學,也將學生視為與道德和成長潛能相關,學生個體具道德價值

須由學校協助,學校有義務以理想模式呈現給學生,協助引導排除「惡」的

客觀存在。

   3.理想主義的觀點,教師需具備獨特且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責任應要鼓勵學生

發問,並從旁協助回答,和營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在這種觀點之下教學

是一種崇高道德的召喚,教師應當榜樣以身作則,成為學生能追隨模仿的人

 

拾、對教育中理想主義之批判

一.提倡理想主義:

1.理想主義者提倡更高階的認知教育

2.對文化學習的保護與提倡之關注

3.對道德與人格發展給予更大的關注

4.視教師為教育歷程中一位重要尊者

5.對自我實踐重要性的強調

6.重視生命中的人性面與個人面

7.廣泛、系統、全面性的途徑

 

二.反理想主義:

1.如傳統著作過於老舊,思考想法無法隨時代更新

2.如理想主義過於完美化,不符合科學在實驗和假

3.設建立基礎,而阻礙科學發展

4.如理想主義衰退原因,因與宗教之間聯繫密切,一方衰退自然影響到另一方,若無信仰的引導理想主義無法存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理想主義與教育
    全站熱搜

    姬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