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難之後,你選擇原諒敵人,從劫難後重新開始屬於自己的人生?
還是被命運緊緊的鎖在集中營裡的痛苦回憶,自殘自己的身體,活的行屍走肉,痛苦不堪,活著卻像死了一般,虛耗人生,心靈上的煉獄,等待死亡?
敵人仇恨著你,敵人恨不得你早日消失於世界,敵人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你過著生不如死,或是根本不應該活著,
有句話說:「最好的報復就是過著比仇人更好更快樂的生活。」
太有道理了!! 自殘自己,過得生不如死,更讓敵人開心痛快,去做敵人最恨的事情,報復性最強最痛快,殺傷力最低,效益又最高的方式是讓自己過得順心快樂!但是,從心理的創傷復原是如此的艱難,烙印在心底的恐懼常常跑出來綁架受難者的人生,若要克服,必須靠強大的意志及永遠樂觀積極正向的思考、生活態度!
那段劫難造成無法以暴力反抗惡勢力的猶太人,逐漸死去,生還者也陷入難以復原的精神創傷,選擇以自殘、重複的自虐手段傷害自己來遺忘並逃避創傷;起先,「少數挾持多數」的集中營少年們,來到妮娜之家這所孤兒院,是帶著一副搶劫、任性、霸道的姿態來喧賓奪主.....
原來悲傷的鋼琴樂曲可以讓兩方敵對者停止戰爭,彈琴的少年說:「不要再有戰爭了!」;
原來飼養動物,照顧動物,可以讓精神受創的少年逐漸拾起說話的能力。
就算朝夕相處,用餐時這些「新來的」遲遲不肯融入環境,和妮娜之家的孤兒們建立友情,不加入他們的遊戲等任何活動,更處處看不慣孤兒院、不尊重別人的生活,貿然打擾別人的生活...
想要融入環境,起先得拋下過去的包袱,主動和新環境建立起有共通點的特點,比如說有一起玩遊戲、游泳的機會及運動;之前他們在集中營的習性都看得出來,也沒有改變多少,時常和人起衝突,當面批評女孩的穿著不像猶太人,也抗議別人的曬衣服方式有礙觀瞻,尊重跑去哪裡了?以受害者最大的態度干涉別人的生活,難怪會在新環境引發不諒解和漠視的衝突,
好不容易從苦海脫離了,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每一天活得更比昨天快樂,
更有意義,屬於自己最好的人生!
若挫折是人生的禮物,它是讓人們了解到,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去做更讓自己快樂愜意的事情!
最後所有的孩子都獨立並離開孤兒院,到法國、美國、以色列等各地發展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妮娜就像一個永遠給孩子溫暖、信心的母親,支持受創的孩子戰勝生命的不公平,當然,她也有努力讓這些不肯同化、不肯拓展交友圈的新來者和大家有共同相處的機會,也是有依然故我的反抗者,最後,順其自然,從這部片裡觀眾能夠發現到人生的意義.....以更加快樂的心態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