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八德國中校長遭停職之後,台東體中校長也因校園霸凌事件辭職,台灣的校園霸凌現象正全面衝擊教育體制,同時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霸凌現象並非個別孩子的品性好壞問題,而有其社會性成因。

     霸凌認知

「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Dan Olweus(1991)認為霸凌為「一個學童反覆地暴露在一個或更多人的負面行為之中」,並非為偶發事件,而是指長期性,且多次發生的事件、有一方為弱 勢。在「全國國民中學防制校園霸凌總動員」會議中,放寬校園霸凌的定義,有更具體的描述,包括「具有欺負他人之行為」、「具有故意傷害之意 圖」、「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之傷害」、「兩造勢力(地位)不對等」、「其他經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討論後認定者」等五項。

霸凌行為成因探討

在瞭解霸凌行為的成因後,方能有效地遏止,以下分別為生理與個人、環境因素來分析霸凌者的可能成因。

 
 霸凌行為成因探討

¢(一)生理因素:缺乏維他命或礦物質可能會導致腦部發展不健全,血液中缺乏葡萄糖的低血糖症,極易產生偏差行為、反社會行為、暴力行為。

¢(二)個人因素:較為激進衝動的個人性格、神經生理方面的疾病或是在人際與社交活動上是屬於被孤立的一群。

三 (三)環境因素:霸凌行為的環境成因包含家庭因素、學校環境與社會文化因素等方面。 

環境因素

¢   家庭因素:霸凌是家庭功能失調的反映。

    學校因素:同儕相互學習或班級經營不良導致班風傾向負向及學校未能適時地妥慎處理霸凌事件。

     社會因素:社會文化與社區資源之潛在影響。

\霸凌種類

•肢體霸凌: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

  •言語霸凌: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 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

  •關係霸凌: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

  •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凌學童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有部分受凌學童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網路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校園霸凌中的各角色

¢欺凌過程,蘊藏著一個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學生可分為幾種:

¢欺凌者(英文:Bully)發動欺凌行為,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受害者/被欺凌者(英文:Victim/Bullied)受到欺凌。

¢協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

¢保護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但這樣的人通常為數不多)。

¢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也有些是害怕幫助受害者會讓自己受到欺負而假裝局外人的身份。但通常如果受害者轉學或是住院等無法到校上課時,欺凌者便可能從局外人裡挑選下一個目標)。

欺凌者的類型

主動型欺凌者:

  霸道和衝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並且自認為老大。

  比較自我中心,對受害同學缺少同理心。

  想要得到部分朋輩的認同。

  行為上比起其他同學突出。

  自私,不為他人設想。

被動型欺凌者:

  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於是協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

  看見欺凌者欺凌同學後,則嘲笑受害者。

容易成為受害者的類型

負面因素:

  在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缺乏同儕團體的友誼。(例如:獨來獨往、安靜寡言)

  缺乏與同儕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反感或厭煩。(例如:用詞自大、狂妄)

  個人衛生欠佳。(例如:長時間不洗澡、挖鼻孔)

   行為上得罪到同學引起公憤。(例如:向師長打小報告)

 其他因素:

  性格內向、害羞、怕事。

  具有身體障礙、智力障礙。

  沉默、表達能力不佳者。

  有明顯外傷、疾病。

   性格或行為上異於同儕。

   在校表現優秀。

   欺負因素:

   惡作劇和心靈上的欺侮。

  各種欺負行為

  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粗言穢語、喝罵。

  對受害者施以重複的物理攻擊,攻擊其身體或物件。例如:拳打腳踢、掌   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髮及對射橡皮筋等。

   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生活與人權與前途和受教權、教科書、衣裳     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閒話。

   恐嚇、威迫受害者做出受害者不想要做的行為,威脅受害者聽從命令。

   在各方面讓受害者遭遇麻煩。

   在受害者發表言論時不尊重受害者,只顧做自己的事,與附和者談話,    甚至故意打斷、反對、找碴。

  當班上有同學做錯事,老師尚未找到真凶時,欺凌者便假定是受害者所     為,並傳播此假定給其他同學。

  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傾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    國籍、家人或其他不同之處。

   霸凌行為的輔導策略

(一)初級預防

  瞭解學生個人需求,增進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引導正向滿足的方式。

  重視傳播媒體的影響力與強化教化功能

  加強兒童與青少年品格教育養成。

(二)二級預防

  強化學校輔導機制。

  瞭解霸凌行為的成因,協助選擇正確方式滿足需求。

(三)三級預防

    敏察與辨識學生情緒及作息變化,轉介醫療機構資源。

    重視地方社區資源與治安。

資料來源

http://guidepaper.edu.tw/?menu=5&subject_sn=134


http://www.mtjh.tn.edu.tw/anti_bully/new_page_8.htm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3297


http://tw.myblog.yahoo.com/jw!OOsdkWqWHxrrRBQFnJgNsWY-/article?mid=1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姬蝶 的頭像
    姬蝶

    姬蝶-吃喝玩樂

    姬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