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的客家話——「掛紙」
清明節如今被視為掃墓的主要節日,然而,清明原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初時並非節日。《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暮春三月,氣清象明,因以為明。」這時大地春意盎然,古人趁此時節郊外祭祖掃墓。
隨歷史發展,清明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文化內涵,成為集天文曆法、農業生產、民俗祭祀於一體的重要節日。臺灣社會橫跨不同族群與信仰,清明掃墓成為多數人緬懷先祖的重要習俗。
掛紙:客家人的掃墓習俗
在客家話中,「掃墓」稱作「掛紙」,意指在墳墓上張貼紙張。此習俗起源於傳統,早期多使用雞血紙,如今改用五福紙,黏貼於墓碑、后土神位、墓手等處。此外,依當年月份於墓土環繞置放十二張紙錢,閏年則增至十三張。
客家人掃墓的時間選擇
不同於漳州人習慣於農曆三月三上墳、泉州人依清明掃墓,臺灣客家人通常在農曆年後擇日掛紙,尤其六堆客家聚落因地形與環境不同,各地時間有所差異。部分地區由祖嘗公告家族掃墓日,或由聚落宮廟透過神諭決定統一掛紙日,亦有地方由村辦公室或公所開會決議。
掛紙是六堆客家人重視家族倫理的具體表現,維繫宗族情感。祖嘗負責籌備祭品、安排祖墳掛紙時間,並透過宗祠張貼公告或寄發通知書聯繫宗親。
六堆客家人掛紙的歷史演變
1945年後,臺灣進入戰時體制,各級政府透過《改善民俗綱要》等政策,推動統一祭拜時間,以掌控民俗活動。在此背景下,六堆地區由村辦公室、鄉公所公告統一掛紙日,時間集中於農曆二月。
國曆三月包含3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與3月29日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部分六堆地區便選擇3月29日作為掛紙日。例如,美濃的「二月戲」配合青年節舉行,祭典名稱為「慶祝青年節及春季統一掃墓完天公祭眾神平安福戲」。
隨著社會轉變,政府不再強制統一掛紙日,現多選在國曆三月的某個假日。
掛紙:民俗意涵的家庭日
六堆客家人掛紙日受自然環境、生產週期、生活型態影響,多不選清明節掃墓。六堆聚落自正月初九陸續舉辦新年福,農曆二月初二福德正神聖誕舉行伯公福,第一期稻作則於正月上旬插秧。忙完年節與農務後,祖嘗才公告掛紙日。
掛紙儀式在傳統社會構築社群秩序,新的一年開始,人們於聚落伯公福廠祈福,再擇日掃墓,向祖先祈求豐收與家族興旺。六堆客家人相信,掛紙是維繫血親情感的重要習俗。
現代版「破墓」
六堆客家傳統農村稱墳墓為「牛埔仔」,墓群位於村落外圍,象徵守護村民。長輩傳授「身為客家人,必須會說客家話」,強調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農村文化。然而,隨社會變遷,部分人為方便祭祖,將祖先骨灰遷至都市靈骨塔,也有因掃墓繁瑣而簡化儀式。
掃墓祭祖亦見紙紮用品、紙錢等習俗,但環保觀念興起,使傳統祭祀文化面臨新挑戰。無論如何,掛紙仍是六堆客家人承載家族情感與文化記憶的重要儀式。